何振虎,我校77级中文系校友。资深媒体人,影视剧策划者,高级编辑。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。著有《屏幕后的思索》《守望与突围》《旅途苍茫》《在路上遇见你》《铁血丹心》《河北影视剧发展史》等。
不记得第一次阅读看的是什么书?
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读书?
少年时代是个普遍物质匮乏、生活贫穷的年代,也是个信息闭塞、精神生活单一的年代。我所生活的华北平原农村本来就缺少文化氛围,后来又赶上了“文化大革命”那十年“百花凋零”时期,无书可读又不提倡读书,不像后来的农村还建农家书屋、阅览室之类的设施,更不像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。所以,除了还算扎实的小学期间学习的算术语文教科书,就没有正儿八经的读书了。
但是,也许是从小性格内向加上喜静不喜动的缘故,我偏偏比较喜欢书。那时候,能找到一本书看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。书籍的缺乏让看书的欲望格外强烈,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,只要有书可看,管它什么类型的书、好看不好看、看懂看不懂呢。
最早的阅读,是看连环画,俗称“小人书”。我还不识字的时候,偶尔看见哥哥姐姐们从学校拿回家来的小人书,觉得那些小人人画得有意思,总想抄来看看,但哥哥姐姐怕我把书弄坏,很少给我看。所以每次见到他们拿的书,我便觊觎许久,有时候趁人不在偷偷拿了看。
儿时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,多数是看不到这些的,所以有一次当哥哥上学把一本书忘在家里时,我就带着和小朋友一起看,不小心撕掉了一页,招来哥哥一顿埋怨,从此对自己的书“看”得很紧,再也不让我沾边。倒是二姐很呵护我,有时把她借来的书给我看。记得有一次,二姐不知从哪里借来了连环画《红楼梦》(好像是影印版本)连夜看完,第二天就送给我看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名著,虽然看不懂,但对其中的故事却有了一知半解。
哥哥姐姐们拿回来的书,多数是那种以文字为主(个别地方有点插图)的“大书”,家长们称为“闲书”。只要有机会,我也跟着囫囵吞枣地看,上小学后认识了一些字,就更加乐此不疲,也许就这样逐渐养成了爱看闲书的习惯。因为还没学会查字典也没有字典,碰上那些稍许生僻的字不会读,就直接跳过去。
似懂非懂的阅读留给了今天不少残存的记忆。曾经有一次,我看了哥哥从别处弄来的杂志《解放军战士》,上面刊载有鲁迅的小说《药》,我看了虽然没完全读懂,但内心被那人血馒头和小说阴森森的气氛弄得毛骨悚然。比如,开头“月亮下去了,太阳还没有升上来”的气氛中,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描写,许多年都盘踞在我脑海里。还有最后,小栓母亲去上坟的情节,墓地上那个乌鸦的凄凉叫声……也许这样的小说“少儿不宜”。
实在没书可读,我就翻看哥哥姐姐们的语文课本,有的是哥哥姐姐们借来的更早的语文课本。从课本上读到了《王冕》和《范进中举》等,那时一直搞不明白,为什么王冕不愿见来寻找他的官员?而范进一旦中举为什么就有人给他送银子?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这都是从名著《儒林外史》节选的。
看了收入课本里的张天翼小说《华威先生》,对那个到处赶场开会讲两点意见的华威先生印象很深,但没有看懂作者讽刺的用意,只记住了小说中华威先生的那句“昨晚我不该喝那两杯猛酒”,到上了大学才知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著;还有,沙汀的《在其香居茶馆里》,也是从哥哥的课本上读来的,对茶馆里那场几乎血肉横飞的吵架莫名其妙,但却记住了“吃讲茶”的四川习俗和邢幺吵吵等人物……直到我上小学、中学后,那些文革前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还是我惯常的课外读物,因为文革前的诸多小说都成了“封资修”黑书,被批判和禁止流传,这些课本中一些篇目成了我从小的文学名著启蒙读物。
家里曾有一本线装书,因年代久远,封皮早已没有了,薄薄的绵纸都黏在了一起,看的时候小心翼翼地撕开,是那种竖排版本从右往左读,且是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,所以用一张旧报纸包裹着怕丢了页码。实在无书可读的我,就闲来无事拿着翻看,许多字不认识,意思更懵懵懂懂,其中的生旦净末不知何意,半文半白的语句似懂非懂,有些词儿则有点意思,像“待月西厢下,迎风户半开,隔墙花影动,疑是玉人来”,像唐诗宋词但又味道不同。看的次数多了,也看懂了其中的故事:一个叫张生的读书人,赶考路上住在一户人家,人家的小姐叫崔莺莺,看上了这个小伙子,丫鬟红娘牵线约会,被家规极严的老夫人发现……后来,张生考上状元,回来迎娶小姐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有一天不知第几次翻看这书时,被下地回来的父亲撞见,批评我说:这不是你小孩子家该看的书。随即把书收走了。后来,我才知道,这本书的名字叫《西厢记》,是王实甫编写的唱本——时隔多年后我想,那本线装书都应该归入文物范畴了吧?但被父亲收走后就一直没有见到过。
为什么自小就喜欢看“闲书”?我后来曾经反思自问。得出的结论是:并非早就知道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的古训,也不敢冒充书香世家的家风熏陶,而纯属本人性格腼腆,喜静不喜动,拿本书看,就不用去给人打交道了。当时绝没想到,我在和书中的人物“打交道”。
这些最早零零碎碎而又囫囵吞枣的阅读,就是我可怜的文学基础。
来源 | 何人犹记公众号
版权所有:河北大学地址: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
邮编:071002 冀ICP备05007415号
技术支持:载驰科技